2024年“服务创新 为企业赋能”案例展示(四十九)
“国际医学成果转化训练营”:知识产权深度赋能,加速医学创新项目市场化——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
案例亮点
创新医学训练营模式:首创融合了“持证培训+实训落地+跨界沙龙+专业社群”四位于一体的“国际医学成果转化训练营”,响应医疗健康领域对专业技术经理人的需求,推动医学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深度赋能知识产权:训练营聚焦知识产权深度赋能,通过周密的布局和专业的指导,确保医学创新项目在转化过程中牢牢把握核心竞争力,为项目插上腾飞的翅膀。
全方位实践培养:采用“以终为始”的转化训练营模式,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与活动,为学员搭建从创意到市场的桥梁。
资源有效对接:积极促进训练营内外资源的有效对接,与华润医药紧密合作,拓展与多家产业端企业的合作,为项目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速市场化进程。
案例内容
上海国际医学技术转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医创中心”)于2022年11月6日在第五届进博会上正式启动,由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携手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共同建设,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与华润医药商业集团的行业产业链上下游链条服务实现整合,聚焦海内外临床医学转化和医工交叉合作,以“临床需求”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引导临床医学领域新创意、新技术和新应用落地,推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海内外科技创新合作,促进产学研医融合。
2023年,医创中心推出“国际医学成果转化训练营”,首创融合了“持证培训+实训落地+跨界沙龙+专业社群”四位于一体的临床成果转化的探索,将涉及到临床医学转化上的临床端、研究端、服务端、产业端、投资端的“医研产投服”全面融合在一起,以“技术经理人培训”为抓手,推动临床医学成果转变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金玲医生,作为训练营的首批精英学员之一,怀揣着对氢气治疗潜力的深刻洞察,携其鼻用护理治疗仪项目踏入了这场转化之旅。然而,面对如何将这一前沿科技转化为实际产品,并精准定位市场需求的挑战,金玲遇到了不少难题。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布局、市场潜力评估及商业化路径规划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实战经验成为了她前行的障碍。
医创中心正是洞察到了这一行业痛点,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以终为始”的转化训练营模式。训练营将临床医学成果转化分解为临床需求分析、临床创新想法评估、医工交叉合作、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支持这样的从0到0.5的创新想法阶段,产品工业设计、小试与产业端合作这样的从0.5到1的产业化概念验证阶段,以及投融资、市场准入、监管与营销等从1到10的商业化阶段,分阶段聘请30+专业导师进行授课讲解,为“医研产投服”各方全面梳理医学成果转化的全流程,建立“以终为始”的商业思维体系训练,为包括金玲在内的学员们搭建起从创意到市场的桥梁。训练营还特别安排了参观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微创奇迹点@孵化器 Plus及广慈一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等重要站点,让学员亲身体验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深刻理解知识产权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在医创中心的专业指导下,金玲逐渐掌握了从技术经理人视角审视项目的方法,学会了如何从市场需求出发,反向推导项目转化的可行性与价值。特别是在其鼻用护理治疗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医创中心不仅协助完成了详尽的商业计划书,还围绕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关键环节,进行了周密的布局。从最初的专利保护策略制定,到后续的知识产权维护与风险防控,每一步都凝聚了医创中心团队的智慧与经验,确保了项目在转化过程中能够牢牢把握知识产权这一核心竞争力。
此外,医创中心还积极促进了训练营内部及外部资源的有效对接。通过与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技术经理人的紧密合作,双方不仅共同完成了项目商业计划的制定,还成功拓展了与多家产业端企业的对接与合作,为项目的后续小试、中试及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过程中,医创中心利用其广泛的行业网络与深厚的专业知识,为项目匹配了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并通过引入第三方技术经理人进行专业对接与推广,进一步加速了项目的市场化进程。